
徑山寺雪景(資料圖)

沿著徑山北苕溪,游客正在山水、竹海、田野間泛舟。
杭西多奇境。
余杭徑山因“徑通天目”而聞名。位于山頂的徑山寺經年佇立,層巒疊翠,溫濕多雨的環境與氣候造就徑山終年蔥蘢、茶園滿山。
據《續余杭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徑山腳下徑山村后人傳承衣缽,尋茶問道,創下“徑山禪茶”品牌。現如今,提起余杭徑山村,誰都會夸一句“徑山茶好喝”。
去年,徑山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9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元。古剎下尋得“致富經”,村民奔小康的路越走越寬。
因茶致富
走進徑山村,山上禪意,山下茶韻,空氣中透著茶葉的清香。周方林把記者迎進自家茶工廠,落座,看茶,講起徑山禪茶的故事。
“徑山茶有如今的規模,小金姨娘作用很大。”周方林口中的“小金姨娘”名叫金雅芬,她是我國茶樹栽培學科奠基人莊晚芳教授的得意門生。1964年大學畢業后,金雅芬被分配到當時的余杭農業局,成為余杭唯一一名“茶葉干部”。
在金雅芬帶領下,徑山茶農有了“種好茶、做名牌”的意識。通過多年努力,茶葉品質越來越好,徑山茶也從曾經兩元一斤、統一收購變成了每斤五六百元起步、高端茶葉“有市無價”的“搶手茶”,“徑山禪茶”品牌更是逐步在海內外打響。
在徑山茶做大做強之路中,周方林正是受益者之一。1988年,他大膽承包徑山村里的集體茶山,并通過租賃荒山,開墾茶地,種植“小金姨娘”推薦的精品茶樹。憑借經驗技術,周方林出產的茶葉廣受好評。2000年,周方林成為全村第一位購買轎車的村民。2014年和2017年,憑借炒制“徑山禪茶”的手藝,他先后被評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徑山茶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與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如今,他創建的“綠神茶苑”、茶工廠和禪茶文化體驗中心總規模達4000多平方米。周方林還把炒茶手藝傳授給大女婿和小女兒,甚至上幼兒園的孫女也成為茶道表演的“小網紅”。
目之所及,在“小金姨娘”、周方林這些前輩的傳承帶領下,徑山茶品牌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徑山村茶園面積達3000余畝,全村從事茶產業相關農戶數389戶,占全村農戶總數77.18%。今年全村茶葉年產量5萬余斤,茶葉銷售額超5000萬元。
不僅如此,一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徑山禪茶”精品茶館也在陸續出現,線上網絡交易平臺也已成功開通。茶葉好了,品牌響了,村民腰包鼓了,生活更好了。
因茶而美
如何拓展“徑山禪茶”品牌附加值?
這些年,徑山村接連通過舉辦徑山茶宴、茶祖祭典、宋代點茶等獨具魅力的禪茶體驗活動,吸引千里之外的游客來到徑山村,訪古對飲,感悟傳統文化。
而游客集聚,又帶火了徑山村周邊農家樂與民宿蓬勃發展。以徑山四嶺水庫山腰上的“千岱山居”為例,民宿布局小巧精致,遠可觀湖光水色,近可看青山茂林,即便是淡季,每間價格一千多元的房間仍是“一房難求”。統計顯示,目前,徑山鎮內民宿(農家樂)共有132家,特色和精品民宿的數量達23家,更有省級金宿1家、銀宿3家。徑山村迎來了“因茶興業”的新生活,更結合大徑山國家鄉村公園建設,闖出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方向。
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徑山村更要打造“因茶而美”的鄉愁。
通過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類、“五水共治”等工作,徑山村生態環境、大氣環境治理、水體環境治理、村民居住環境不斷優化;創建數字化景區村莊運營管理模式,利用“禪村公約”,進行公約共守、賦碼管理,實現村域管理自動化與決策智慧化。“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徑山村也因此先后獲得“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示范村”“國家級綠色村莊”“國家級森林鄉村”等榮譽,成為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的典范。
未來,徑山村將繼續深耕良好生態資源,深挖“徑山禪茶”品牌與禪茶文化,打造名副其實的江南“禪茶第一村”,助推余杭全域大美格局。
我為徑山村代言:
徑山茶炒制技藝省級非遺
唯一傳承人 周方林
從小,我就在茶樹底下玩耍,十幾歲開始學茶,專業炒茶已有30多年。這些年,我們在保留傳統手工炒制技藝基礎上,積極探索,研發出徑山紅茶、橘柚茶、團茶、抹茶等新產品,還延伸出禪茶旅游農文旅融合產業。依靠著“徑山禪茶”品牌,我們全村人與徑山茶共成長,同時我們也相信,“徑山禪茶”將帶領我們走向更富足更幸福的未來。(本站編輯 祝婷蘭摘編)